欢迎访问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社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

南华县雨露乡:“家门口”就业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作者:浏览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近年来,为解决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南华县雨露乡积极探索创新,多向发力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的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强化“阵地+就业服务”创新模式,筑牢家门口就业服务基石。雨露乡通过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阵地,向下延伸服务触角,充分发挥出“微网格+党员中心户”的工作机制优势,提供招工、就业等“一条龙”服务。由乡基层党建办牵头,联合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发动村、组网格长和微网格员通过定期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在全乡辖区范围内定期开展“地毯式”摸排,截至目前共计摸排出72名有意愿在“家门口”就业的劳动力,其中包括老弱病残、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16名。同时定期与本地企业或在本地有项目的企业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通过检索、比对,以线下、线上方式向求职者定向推送合适岗位信息,搭建好企业与求职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桥梁。截至目前,雨露乡定向推送就业岗位150余次,解决企业务工需求、促成就业120余次,在就业服务中切实扮演好了“红娘”角色。

构建“产业+就业车间”联结机制,稳住家门口就业基本盘。雨露乡通过构建“产业+就业车间”联动机制,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群众家门口务工需求。目前各就业服务车间吸纳务工能力逐步增强。雨露村老村委会白族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白族扎染、刺绣、民族服饰加工等产业,通过开展技艺培训班,让辖区内有意愿从事白族刺绣行业的群众有能力胜任岗位,目前带动就业17人,其中多为留守妇女,重点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难的困境;罗文村白蚁鸡枞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人工鸡枞及其衍生品加工和销售,车间主要吸纳留守妇女、返乡回流未就业人员等,自该合作社成立以来已为100名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共计发放工资12万余元;铅厂村南华县彝润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绿米辣生产加工及销售,车间主要吸纳留守妇女,返乡回流未就业人员等,成立以来为80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发放工资10万余元。“家门口车间”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打破了“带娃不能工作,工作不能带娃”“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窘境,“家门口”就业托起了群众的希望。

拓宽“农文旅+灵活就业”探索路径,激发家门口就业活力。雨露乡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风华雨露”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通过走好走实“生态立乡,文旅兴乡”的发展路径,以社会化办节方式现已培育成熟系列节庆品牌,如正月初八灯会、白族火把节、“菌窝子”开山节、摸鱼节等,每年可吸引游客20余万人前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近1000个,群众务工收入增加近25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无法固定、长期就业的困扰。其中,以政府主导,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激发了内生就业活力。2024年白族火把节,政府设立“金花宴”饮食项目,项目由雨露村、阿呀噜田园农庄以“村集体+企业+农户”形式经营,由雨露村提供场地、文化服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向周边群众采购猪、羊、牛、蔬菜、水果共计6万元,并使用当地群众务工150人次,发放务工补贴2万余元,雨露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000元;开发的稻田养鱼、采菌体验等农文旅项目,在制造旅游热点吸引游客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曾经的闲置劳动力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碎片化时间”成功转化成“碎银子”,曾经外出务工谋生活的劳动力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事业、家庭两不误......

“家门口”就业不仅仅让更多人端稳了就业“铁饭碗”,更是点燃了雨露乡的乡村振兴之光。下一步,雨露乡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老百姓实现在家乡稳定就业、安居乐业,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雨露乡人民政府 周磊)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地图】

系统运行维护: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电话:0878-3399821

网站信息发布: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传科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8-3369165

滇公安备53230102000449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08101678号-3  网站标识码:5323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