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禄丰市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际,不断优化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规模“基本盘”,及时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家庭劳动力开发“家门口”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坚决守住因就业问题导致返贫底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安置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劳动力从事乡村公益性岗位1467人,按照每人每年7200元标准发放岗位补贴,全年预计发放岗位补贴1056.24万元,有效帮助弱劳力、半劳力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庄面貌,也增强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自信心。
乡村公益性岗位属于非全日制工作,相对工作强度不大。为严把岗位选聘“入口关”,禄丰市在岗位设置、人员选聘、岗位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楚雄州促进乡村振兴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执行,确保“按需设置、以岗定人、动态管理、总量控制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科学设置就业社保协办员、保洁员、护路员、管水员、扶残助残员、森林资源管护员、公共卫生员、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员等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岗位,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无人管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基层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禄丰市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原则,制定岗位管理办法,对公益性岗位工作进行量化,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范围、上岗时间和日常考勤等,确保工作有人干、考核有依据。建立完善考核监督管理体系,动态掌握人员在岗情况和领取补贴情况,强化相关补贴资金监管,对不符合安置条件人员、虚报冒领骗取补贴等违法违规情形,及时纠正查处,坚决杜绝一人多岗、人岗不符、只领薪不在岗等问题发生。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每月发放岗位补贴前进行规范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不出远门也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又能发展家里的种养殖业,我很满意。”恐龙山镇梨园村委会文家箐村村民李云芬说。“自从开发安置了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黑井古镇景区附近困难群体就业,景区环境变好了,慕名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有了更加舒适的体验;村民们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和配套产业发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黑井镇黑井村党总支书记史大星笑着说。
这是家门口的乡村公益小岗位,铺就乡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暖心路的第9年。下一步,禄丰市将不断破解困难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问题,激发群众通过劳动创收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的转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促就业、兜底线、惠民生”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禄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李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