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武定县插甸镇始终把稳就业、促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以产业为基、以技能为翼、以服务为桥,打出一套“稳就业、促创业、增收入”的组合拳,让群众端稳“饭碗”,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筑巢,家门口实现“稳就业”
“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芸岭鲜生基地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古普村委会大刺棚村村民罗文华的话,道出了不少插甸群众的心声。
插甸镇依托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芸岭鲜生,打造集有机蔬菜种植、加工、仓储于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多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基地日常用工150余人,农忙时超过300人,每年为群众带来务工收入约350万元。在安德村委会,300余亩西葫芦种植基地同样带动显著,日均80余名村民参与采摘、搬运、分拣和包装,实现“离土不离乡,增收又顾家”。
同时,插甸镇通过土地流转,群众获得稳定租金;通过就近务工,赚取可观薪金。目前,全镇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设标准化大棚,年土地租金收益超120万元;农业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年务工收入突破600万元,“租金+薪金”双增收成为群众生活新常态。

技能赋能,培训打通“致富路”
“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蔬菜种植与加工培训,拿到证书后进入企业工作,工资比以前高出一大截!”刚完成技能培训的村民李大哥喜悦地说。
插甸镇紧扣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技能短板,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还依据务工地岗位要求开展定向培训,切实做到“学得会、用得上、挣得多”。2024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3期,培训4926人,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吃苦”的新型农民。
同时,通过“贷免扶补”等政策注入资金活水,2024年发放创业贷款2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投放210万元,已帮助17名群众实现创业梦想,并带动更多就业。

服务搭桥,精准匹配“促就业”
“村里零工服务站帮我在产业园找到了工作,每天能挣200块!”安德村村民刘大姐高兴地表示。
插甸镇创新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的劳务输出机制,依托镇级党组织领办企业整合用工信息,12个村级零工服务站摸排群众就业意向,形成“镇企联动、村社对接”的精准就业服务模式。“数治插甸”平台动态管理劳动力与岗位“双库”,实现用工信息“一键直达”。该机制已带动1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年均户增收超3000元。
2024年以来,全镇累计举办招聘会、就业推荐会15场,提供省内外岗位1万余个、“家门口”岗位400余个,实现劳动力转移1.8万余人次。针对跨省务工人员,还配套交通补助、生活补贴等政策,让群众“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
机制联农,多元增收“富口袋”
“除了务工收入,年底还有股金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许多插甸群众对“五金”机制赞不绝口。
插甸镇创新推出“租金+薪金+股金+服务金+互助金”的“五金”联农机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即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合作分红金,组织用工得服务金,集体积累助互助金。2024年,该机制带动12个村委会增收213万元,互助金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帮扶,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2024年以来,该镇累计为2717名脱贫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5个,发放补助180万元,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就业有门路、生活有底气”。
从产业赋能到技能提升,从精准对接到机制创新,插甸镇以务实举措托起群众的“就业梦”。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优化就业服务、拓展就业空间,推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靠技能增收”,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兴、民心之暖。(武定县插甸镇党群服务中心 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