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姚县结合全县产业发展需求,以南山坝“幸福里”社区为中心,以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金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冷链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载体,以龙街镇“幸福里”社区为补充,探索“工业链牵引,农业链扎根”的双链驱动模式,持续创新工作举措,拓宽就业容量,搭建“工业+农业”融合互补用工适配产业需求的“幸福里”用工调配平台,与33家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务工人员815人,不断释放“就业服务促产业,产业发展促就业”的效应。
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解决“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问题
一是建立统筹运营管理机制。为切实解决大姚县产业结构不优、就业岗位分散、务工状况不稳定的问题,突出人社工作赋能产业发展,以规范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把南山坝“幸福里”社区与龙街镇“幸福里”社区委托同一家劳务公司运营,更好地实现“幸福里”社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余缺用工统一调度,提升“幸福里”社区精准服务和科学决策能力。二是建立统一招工机制。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助推企业用工,摸清就业需求。为12个乡镇和129个村(居)委会统一配备1至2名劳动力信息调查员,统筹各级力量,下沉乡镇,利用赶集日、户长会,充分宣传“幸福里”社区岗位需求。截至目前,共面向12个乡镇举办“幸福里”社区专项招聘5场次,开展“送工进企”服务活动,实现“幸福里”社区就业500余人。三是建立以工带农用工机制。在南山坝工业“幸福里”社区开展多样性的就业服务,针对祥华工业、金碧制药等对人才要求高的企业,结合“千名硕博进楚雄”等多种渠道招引人才,采用劳务派遣等形式规范企业用工;针对三润工贸、云禾食品等劳务密集型企业,采取劳务分包的形式,把带鱼清洗、鸡柳穿串等初加工产品分包给农业“幸福里”多余劳力吸纳务工,将员工变“股东”,职工变“合作伙伴”,有效激发了“幸福里”社区内生动力。在金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设置“临时性”务工车间,将核桃剥壳、辣椒分拣等时效性强、用工量大的产品集中起来,组织农业“幸福里”务工人员参与,有效拓宽了“幸福里”社区就业容量。在龙街镇“幸福里”社区,配套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电子元件加工生产),入住“幸福里”社区人员在下雨无法到田间地头时间可到务工车间从事电子元件生产,也可以利用晚上闲暇时间参与生产,有效增加了“幸福里”社区务工时长。通过多形式就业服务机制,让“幸福里”社区务工人员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进一步增加了务工收入。
提升人员“专业化”水平,解决“有活不会干、不会干好活”问题
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南山坝“幸福里”社区和龙街镇“幸福里”社区的用工需求,利用晚上业余时间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在南山坝“幸福里”社区开展带鱼清洗、鸡柳加工等业务培训,在龙街镇“幸福里”社区,开展果蔬种植、采摘、分拣、包装培训,有效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双赢。二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成立了祥华工业、金碧制药等5个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因地制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切实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共开展培训568人次。另一方面,紧贴市场需求和务工者需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21人次,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精准度,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三是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与技工院校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实现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为祥华工业、金碧制药、彩印公司等企业先后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53人。
提升服务“精准化”能力,解决“人员留不住、干活无保障”问题
一是提供生活保障。充分利用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床铺等必备设施,为入住南山坝“幸福里”社区务工人员提供免费3个月的拎包入住条件,同时为南山坝园区入住“幸福里”社区的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就餐保障,新增健康理疗室、便利店、快递驿站,规划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开通了县城至南山坝的公交专线,让务工人员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真正感受到幸福。二是配套公共设施。整合工会、教体、文旅等部门资源,在南山坝“幸福里”社区配套建设工会活动室、健身房、图书室、足球场、篮球场等文娱活动场所,由南山坝“幸福里”社区管理中心每周组织开展1次跳脚等集体活动,丰富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提升务工人员幸福指数。三是加强权益保障。配套建设了警务室、司法调解室、劳动权益维护站,使社区务工人员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定期对“幸福里”社区务工人员开展感恩教育、家风家教、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权益保障等各类培训,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就业的浓厚氛围。四是开展评比表彰。设立南山坝“幸福里”社区光荣榜,定期组织开展评比表彰活动,旗帜鲜明表彰务工人员,评选出党员先锋1人、创业之星1人、技能巧手3人、师带徒典型4人、爱岗敬业模范6人,安全生产达人4人,有效提升了务工人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归属感。(大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李开春 余亚波 姜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