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社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

红土坡镇: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作者:何帆浏览量:

2024年以来,红土坡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因地制宜,招商引资,挖掘特色,把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把就业岗位带到群众身边,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铺就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发展多方共赢的“幸福路”。

转变思路、引入企业,拓宽就业渠道。红土坡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产业融合”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突破。2024年建成的首个农产品加工厂——红土坡辣椒加工厂,以辣椒加工厂为核心,成功构建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创了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高辣素辣椒烘干生产线24小时连续式烘干系统可实现日处理鲜椒20吨,通过“即采即烘”模式,有效破解了鲜椒储运损耗难题,运输成本降低25%以上,产品附加值提升300%。通过构建“1+3+N”联农带农体系:以党组织统筹协调,串联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种植农户三方主体,形成订单种植、技术托管、就业吸纳等多元利益联结,打通“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2024年已实现精准开发14个技术岗位,采收期日均新增就业20人,累计带动280名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2025年已成功推广种植工业辣椒1300余亩,带动全镇700余户农户种植工业辣椒,通过“保底价+浮动溢价”收购模式,保障700余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激活传统产业。一山一箐一村一特色,红土坡镇起岔夸村群众历来有养鹅和制作腊鹅的传统,依托传统腊鹅制作手艺,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土坡镇2018年成立了起岔夸腊鹅加工厂,工厂成立以来,已为700余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发放工资约31.5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起岔夸腊鹅加工产业逐渐成熟,腊鹅加工量也由一开始的500只增加到了1200多只。腊鹅加工厂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本地大鹅养殖,2024年起岔夸村已培育规模养鹅户30余户,户均养殖40余只,为腊鹅加工厂提供了充足原料。镇政府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加大腊鹅特色产业宣传力度,助力腊鹅销售,“农户养殖+工厂加工+订单销售”的模式,成功探索出“一只鹅撬动一条链,一条链致富一个村”的山区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传统农畜产品产业化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板,也为村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摸清底子、聚焦需求,破解就业难题。红土坡镇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干热地区,农作物种植种类丰富。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引入云南西里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22年成立礼社江基地农产品分拣包装线。通过搭建红土坡镇“幸福里”社区,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充分发挥零工市场、就业幸福里社区供需对接作用,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毯式排查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加强余缺岗位调剂,目前已储备有意向在家门口务工人员162人,创造群众长期务工岗位20个,灵活就业岗位30余个,岗位主要吸纳留守妇女、返乡回流未就业人员等进行务工,已带动360名群众就业,发放工资约31.2万元。农产品分拣工作简单,培训后即可上手,节约培训用工成本,工作时间灵活,务工人员既可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工资按日结算或计件结算,群众收入每日平均在125元左右,实现了群众、企业双赢。

紧扣“产业兴则百姓富”的发展理念,红土坡镇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发扬地域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培训保障,利用政策兜底,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实现群众“务农+务工”双增收,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就业富民”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红土坡镇人民政府  何帆)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地图】

系统运行维护: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电话:0878-3399821

网站信息发布: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传科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8-3369165

滇公安备53230102000449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08101678号-3  网站标识码:5323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