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心的就业、工资、社保、权益维权等问题,以指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筑网、织线、架桥、撑伞”,补短板、通堵点、强保障,多措并举筑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屏障。

部门联动共筑劳动权益保障网。一是完善政策护航。整合发改、法院、工会、工信等8部门力量,制定下发大姚县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实施意见,细化18条具体举措,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权益、优化服务、完善机制。会同邮政、工信、交运等部门配套出台快递员、外卖送餐员、货车司机等群体权益维护实施方案,构建起“人社+检察院+法院+工会+司法行政”“1+N”的多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体系。二是纵深宣传普法。大力宣传推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三指引一指南”,联合邮政、市场监管、工信、交运等行业部门,深入快递企业、平台合作企业开展法规宣传、政策解读、行政指导,指导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订立书面协议,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三是健全机制解忧。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席会议作用,建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权益维护专项行动,定期会商交流情况,着力研究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心关注的社保参保、工会入会、职业伤害、劳动合同、书面协议签订等问题,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推进织密社保防护线。一是“快递员”优先参保。针对基层快递网点用工灵活、流动性大的特点,全面落实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简化优化办理流程,由快递企业统一为基层快递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及时认定快递员工伤案件并支付工伤待遇,切实解决快递员工伤保障问题,促进快递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保障面”持续扩大。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高的问题,深入开展人社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引导企业自觉履行依法用工和权益保障责任,为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2025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123人、工伤保险156人、医疗保险130人、意外伤害险214人,同比增加23%。及时为新业态劳动者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0多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作用。

暖心服务架起就业连心桥。一是搭建规范化零工平台。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制定《大姚县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规范化、全覆盖的零工市场建设,优化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政策咨询、休息等候等服务功能,强化岗位信息快速发布、精准匹配,积极搭建灵活用工供需对接平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零工市场1个、乡镇零工市场2个。二是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细化出台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将“互联网+”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按需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深入开展“2025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系列招聘活动,专项开展新就业形态行业用工招聘,为15家新就业形态企业招聘从业人员50多人。三是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深入开展“2025年元旦、春节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逐步将就业形态劳动者中的将快递员、网络创业培训、网络营销、直播销售员等新职业纳入培训、补贴范围。

协同发力撑起维权保护伞。一是专项推进新就业形态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联合8家部门以企业全日制用工为重点,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摸清新就业形态企业数、末端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建立完善信息台账,推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参考文本)》 《快递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书面协议参考文本》,强化规范用工指导,指导企业订立书面协议202份,签订劳动合同86份。二是加大联合检查依法查处侵权行为。与市场监管、交运等部门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执法协作,将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作为检查重点,及时约谈违规企业,切实规范用工行为。推行劳动保障监察“掌上维权”码,受理投诉线索100条。三是一站调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大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整合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县总工会、县工商联等部门力量,在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中心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建立“一案受理,全程转办”机制,打造快递、电商、物流3家行业调解组织,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特点优势,积极探索打造“人社牵头、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大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罗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