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候,东风解冻,新春的余味还未散去,一缕春风便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武定县田心乡鲁期村委会老把村,村民李亚东一大早便起床,拿起镰刀,准备开启一天的劳作。顺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远远望去,田野中无数金黄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在朝阳映照下,宛如一张金色的地毯,向远方铺展。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绚烂的涟漪。

“我家的花菜田就是那一块。”李亚东指着前方说。原来,这片花海竟是由一朵朵绽放的西兰花组成。与市场常见的花菜花球不同,这里的花菜是为收获种子。田心乡鲁期村委会光照充足,夜间温度高,非常适宜制种产业发展。作为近几年返乡的年轻人,李亚东在众多制种产业中选择了较为成熟的花菜项目。“花菜制种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去年一公斤能卖到350块钱,我家能脱贫致富,花菜可帮了大忙。”李亚东边介绍,边沿着花菜间预留的间隙插上短棍,又在短棍间缠绕两排细线。见记者一脸疑惑,他接着说:“花菜制种每亩大概能收获100至150公斤种子,这样做是为防止因顶端重量太大,把花菜压垮影响产量。”从这个小伙身上,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花菜和故乡的热爱。

沿着小道继续向前,金色的“地毯”被一座古桥截断,桥那头是绿色的海洋。一排排荷兰豆和小香葱错落有致,老把村另一位村民文美荣的香葱制种地就在这里。与花菜制种不同,小香葱要求土壤湿润且不能积水,所以在育苗阶段需提前盖上薄膜。文美荣告诉记者,香葱不喜高温,一般要在温度低、日照短的冬季完成育苗,来年开春便可收获。老把村去年才开始发展小香葱制种,自己算是第一批带头人。按照收购商承诺,每亩产量约在100至120公斤,每公斤以50元收购。如果今年收成不错,相信很快就会在村里推广开来。
为促进制种产业良性发展,鲁期村委会在配套保障上花了大力气,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积极发挥指导扶持作用。在授粉环节,为解决自然授粉不均匀、效率低的问题,驻村干部多方走访,帮助种农与蜂农牵线搭桥,引入人工养殖的高加索蜜蜂进行授粉,仅老把村就租用了160箱蜜蜂,显著提高了制种亩产量;在技术设备引入方面,同种制种作物通常连片种植,适合规模化管理,鲁期村委会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协助下,积极引入滴灌、排线打药机、农业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设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在种植技术指导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邀请农技专家下村培训、下地指导,为种农解决制种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例如,针对花菜制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防治难题,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在小香葱制种的土壤改良方面,专家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农户优化种植环境。

鲁期村委会制种产业能发展到如今规模,并非一蹴而就。过去,山地多、气候热、光照强这些如今发展制种的优势条件,反而不利于烤烟等传统经济作物生长,鲁期村委会急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2012年,转机出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所长张发强来到鲁期村委会担任帮扶干部。刚到鲁期,张发强就敏锐地发现,这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与自己老家元谋县十分相似,简直是发展制种产业的天然宝地,就连高耸的大山也成了保证亲本基因纯度的天然屏障。彼时正在谋求发展的鲁期村党总支书记文天云与张发强一拍即合,二人随后多次前往元谋考察,并与河南制种公司洽谈,最终为鲁期人民带来了制种产业这颗“金苗苗”。“要是没有张所长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走上这条致富路,鲁期人民永远感谢张所长。”谈及此事,文天云书记感慨万千。
制种产业刚引入时,村民们积极性不高。蔬菜制种在当时是个“新鲜事”,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为打消村民顾虑,文天云等几位村干部率先带头,用自家田地做试验,当年便大获成功。制种公司不仅按约定价格收购了种子,还表示愿意在鲁期扩大规模。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纷纷加入。如今,鲁期村委会的制种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典范。除花菜和香葱外,还发展了玉米、弯葱、串串红等其他制种项目,总面积1800余亩,制种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每年在土地承包、种子收购、就近就地务工等方面带动群众增收1600余万元。
回顾鲁期村委会制种产业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的道理。因地制宜、生态致富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更多地区和人民带来福祉。在未来,相信在鲁期村委会的持续努力和各方的支持下,制种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苟朝伟 沙正泽 罗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