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紧紧围绕“提技能、促就业、增收入”的思路,以优势产业吸引实用人才集聚,以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广泛宣传赋能,营造培训氛围。充分利用赶集日、传统节假日等有利时机,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播放政策录音、摆摊设点宣传等方式向群众宣传职业技能培训方针政策,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群众参训积极性,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人社服务专员作用,依托人社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把技能提升培训的政策带到企业,营造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氛围。
扎实摸底赋能,夯实培训基础。到村、到户、到人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对每一个劳动力的个人情况、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愿望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到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人员结构情况,充分征求企业主和职工意愿,准确掌握培训工种需求、培训时间安排、人员组织等细节,为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打好基础。
分类施策赋能,确保培训实效。对全县脱贫劳动力开展农业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实际操作训练和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培训;对农村“两后生”开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酒店及餐饮服务等劳动预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龙头企业开展“点菜式”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截至目前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42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0.32万人次;培训创业主体612人,其中:SIYB创业培训184人、网络创业培训428人;培训企业在岗职工(生物医药企业)76人;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3249人。
加强监管赋能,保障培训质量。培训开始前把好培训机构准入关,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严格选定工种目录进行开班审批,做到不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的不予批准开班、对脱贫增收没有实际意义的不予批准开班、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技能提升没有实际意义不予开班、师资力量不强或实训基地条件弱的不予批准开班。培训开始后把好培训过程监督关,培训过程中明确专人一对一跟班监督,在教学时段内每天至少开展一次系统考勤指令抽查,严格落实学员签到和打卡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把好培训资金拨付关,综合全面审核培训过程台账,审核验收不合格的组织开展“回炉”“补课”,审核验收合格并录入系统后才拨付培训补贴,充分发挥培训补贴资金促进就业的“指挥棒”作用,保障培训质量。
培转结合赋能,发挥培训作用。将每一期培训内容与各类用工信息结合起来,借力专场招聘、定向培训、产业需求等,将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精准对接,做到按需培训、人岗相适,提高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目前全县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3万人,其中:省外转移3.01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6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4%,控制在4.2%以内。(大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邹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