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把就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楚雄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破解就业“五难题”,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为千家万户守护“稳稳的幸福”。
“稳”字当头,破解“有人没活干”。全力稳岗拓岗,让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稳定就业存量。扎实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稳岗拓岗服务活动、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帮扶活动,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上半年,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29万人(次),其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22.88万人(次);实现脱贫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18.38万人(次),其中:实现脱贫劳动力省外转移人数3.87万人(次)。二是扩大就业增量。加强统筹规划,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工作,深入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岗位,扩大“西部计划”岗位招募人数,拓展“城乡社区专项计划”“村医专项计划”。落实落细“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三是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和激励更多重点群体投身创业。近三年来,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943人(户)、22亿元,带动就业3.5万人。
“育”字为先,破解“有活没人干”。有技能,才能实现更高的就业。一是坚持以产育才。依托元谋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育成楚粳系列高原粳稻品种43个,建成育繁基地2.5万亩。探索“高职+政府+学校”办学体系,成立全省首家“部、省、州、县、校”五级跨省域共建联动机制的云南武定乡村振兴学院。二是坚持特色育才。开展彝族刺绣、中彝医药药材种植、制药加工等民族特色领域技能培训,3年来,全州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83万人。三是坚持专项育才。实施“兴楚英才”8个培养专项,累计选拔培育本土人才553名。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楚雄州品牌工匠”等十大专项行动,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全州技能人才总量从2020年的16.26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9.35万人,增幅达19%。
“引”字为要,破解“有活干不好”。发挥典型示范与先锋引领作用。一是抓实“高精尖缺”人才引领。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通过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规划发展相融合,发现、培养一批助推产业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目前,全州共有高技能人才6.45万人,较2020年增加1.92万人,增长42.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33.33%。三是抓实“兴楚名匠”“首席技师”引领。每年面向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重点行业产业择优推荐选拔高技能人才作为“兴楚名匠”进行重点培养;选拔一批社会公认、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发挥他们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州培养“兴楚名匠”116名;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云岭首席技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兴楚名匠工作室”36个。比如,楚雄彝绣产业在4名彝绣技能大师、17名彝绣“兴楚名匠”的示范带动下,全州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绣坊513个,带动5.7万名绣娘就业,其中规模以上彝绣企业13家,成功创建楚雄彝人古镇、牟定彝和园2个省级文化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实”字为要,破解“有活不想干”。出实招用实劲,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2022年州政府出台的《楚雄州稳就业保就业18条措施》《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楚雄就业创业10条措施》,2023年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17条措施》《云南省进一步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20条措施》,202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部署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以及省政府出台的《云南省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行动》《云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质行动实施方案》,及时兑现各类优惠政策。二是做实职业指导。引导高校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长见识、提能力。三是抓实人岗匹配。搭建“产校企才”桥梁,动员组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重点依托楚雄技师学院,扎实办好“晶科班”“宇泽班”,助推企业发展、产业壮大。积极组织异地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州外省外,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提供便利。四是充实乡村人才库。实施“一乡一名研究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兴楚英才回巢计划”,向全州1105个村(社区)引育1049名大学生到村就业、创业,选派235名州级专业技术人才到乡开展技术指导、人才帮带。
“优”字托底,破解“有活找不到”。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为基础,努力打造楚雄公共就业服务优质品牌,积极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便捷畅达“立交桥”。一是市场化运营。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服务劳动者32.92万人次;开展劳务派遣服务用人单位749家,派遣人员11986万人。二是组织化输出。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引导用工企业和市场化机构参与开展“一站式”输送服务。上半年,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送返岗服务403趟次、12951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带头人”带动“团队式”就业。比如,在广东务工的武定县猫街镇苗族群众杨连付,近12年来,先后带出5万余人次同胞到广东就业,成为武定小有名气的“劳务经纪人”。三是品牌化促动。全州培育选树28个具有楚雄特色、增收效应好的劳务品牌,经济规模达356.0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9.1万人,从业人员务工收入达52.82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7.82万人。比如,打造“幸福里产业工人”劳务品牌,开展幸福里社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加强县城零工市场、乡镇和产业零工服务站(点)建设力度,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强化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全州已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服务企业1.31万户(次),提供岗位9.13万个,促进就业5.37万人(次)。(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郭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