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社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

永仁县猛虎乡“产业+就业”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作者:浏览量:

近年来,猛虎乡立足“家门口就业”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出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目前全乡已形成芦笋加工、食用菌种植、葡萄管护等特色务工车间,新吸纳当地群众务工200余人。在迤帕拉村润云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房里,工人们正麻利地将新鲜芦笋称重装箱。来自格租大村的唐金翠夫妇是这里的“双职工”,丈夫负责芦笋基地管理,她则从事采收包装。“芦笋长得好,手脚又快的时候能挣270元一天,工资按月结。”这位有着6年工龄的老员工边打包边介绍。合作社采取“采收+包装”全链条车间化运作,按公斤计件与日薪结合的方式,每年带动周边30余名群众务工。

相隔不远的阿里地村,集体资产盘活工程正焕发新活力。永曦食用菌种植场负责人曹志徽租用村集体17亩大棚,打造出菌棒培育车间,长期聘用本村5名村民。“离家就200米距离,月工资3500元还可以休息两天。”正在检查菌包的工人贺敏仙笑着说。这种“集体资产+民营运营”模式,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让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在阿里地村中坪子小组的葡萄基地里,剪枝工人们手持工具穿梭在大棚里。阿里地村河对门小组55岁的李桂芬和同村姐妹已在此连续工作10天,“每天100元现结,活计从采摘到剪枝不断档。”这里的葡萄种植基地,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厂房,但也是工人们的“务工车间”。该基地采取“作坊式”用工,仅她所在村民小组就有10人成为长期零工,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通过建设“15分钟务工圈”,猛虎乡已培育特色加工车间4个、种植类务工基地8处,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乡党委书记罗秋丽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更多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永仁县猛虎乡 唐永贤)

主办: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系统运行维护: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电话:0878-3399821

网站信息发布: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传科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8-3369165

滇公安备53230102000449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08101678号-3  网站标识码:5323000012